民監署

民監署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民監署檔案1801018(非法政權互相勾結 國賊賣港匪同度共蒼  香港淪陷黑幫集盟 民監署難辭其咎清剿)民監署第五號命令  剷除匪賊偽政當道
事到至如今,非事由矛盾,而是官賊同道所造成;祇是因為兩個字「普選」真正實行而已,再無其他所在因素存疑。但是發生如此狼狽不堪事由不絕不斷,也是因為國賊違憲、違法破壞(香港政權和法治)所造成的禍國、禍港至殃民,甚至公開地(毀滅基本法)的暴裂行為;其思維.理由在於「獨裁要進行借港優勢,利誘賣港匪政權暴行治港」挑釁港民出來抗爭目的,進行所需要的「法治.人權.社會.道德.金融」要害目標完全侵襲,腐蝕。以這類型式稱融合、拉近國家的距離,令香港徹底與世界分化至變異。所以在香港政壇上,寧可選擇庸人當權,不可賢能得就政制。就這樣的腐敗國基影響下,香港還能有賢能人物掌政?祇能出現何×堯馬×國梁×彥梁×英等敗類賣港禍政而橫行。就民監署所釋:目前香港祇有一條路可行,就是民意和法律。何解:(文明的民意抗爭和法庭公義存在方可抵擋盜國賊和賣港匪)。
2018/1/21-9:24【X場新聞】伍廷芳:法官無法改變甚麼  針對近日佔旺案中的法官判詞和言行,本報特地訪問了香港史上首位大律師、前中華民國司法總長(臨時)伍廷芳。他認為法官的部分邏輯值得商榷。  伍認為法官指責示威者「明知行為無法改變甚麼」奇怪,因為會否有改變是後果,無法在事前知道。伍舉例說,自己跟隨國父革命,其實都不知道能否改變甚麼。如果有人能夠準確早知自己行為帶來甚麼,應該做算命、財演或者買六合彩。旁人說國父是「孫大炮」,其實「馬後炮」的人更多。伍又說,其實判這幾位示威常客入監,亦無法改變甚麼,他們已經講明自己未來會繼續參與遊行示威。伍再比喻,投票選立法會亦不見得能改變甚麼,不如取消成個立法會?雖然馬道立大法官每年都會在法律界年會上強調N次香港有司法獨立,其實也不能改變甚麼,「因為李飛一個九鼎就收你X」,是否馬道立應該自己collect?  至於法官說示威影響基層市民生活,伍說據他了解,其實每年七一遊行都有商舖說受影響,而且交通特別是電車和巴士服務的確會受阻礙,但歷年七一遊行除了03年那次之外都似乎未有改變甚麼,是否應該以後禁止七一遊行?六四晚會也是無法改變甚麼,但有市民投訴聲量太大和開場散場影響交通,是否亦禁止六四晚會?到底對市民構成幾多影響就應該停止,法官要小心判斷,到底法官作今次裁決時是考慮了甚麼呈堂證供,還是看完雷X鳴施X青的專欄後的評論,令人疑惑。  伍又問為何法官要強調政治運動影響基層市民,是否影響高層市民就不重要?又,政治運動並非單方面造成,掌權一方亦有責任,可是現在香港官商勾結令基層市民活在水深火熱民怨沸騰,卻無人需要負責。伍指,判詞似乎有不少主觀意願滲入在內,儘管法官曾表示「法庭並非討論政治的地方」,但左看右看他的判詞都在討論政治,令人摸不著頭腦。
2018年1月21日上午11:25社民連向鄭若驊遞交抗議信  【Now新聞台】有政黨趁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出席電台節目,向她示威抗議。  一批社民連成員,包括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到商業電台向鄭若驊抗議,批評她逃避僭建責任,拒絕到立法會交代,要求下台。鄭若驊親自接收抗議信,但未有發言回應,她在護送下離開,期間將信件交予同事。
2018年1月21日上午6:11【星島日報報道】鄭若驊馬道立籲勿發表損法治言論  近年香港法院處理爭議性案件時,不時出現批評或攻擊法官的言論,引起司法獨立受損的擔憂。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及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昨日分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談及法治,其中鄭若驊指出,整個社會都應該遵守和尊重法治,但不限於律師、法官和政府實踐及彰顯法律,強調大眾應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事,切勿任意發表貶低法治,並可能對其造成損害的武斷言論。  《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刊登一篇以「香港法治談」為題的文章,列出鄭若驊、馬道立及律師會會長蘇紹聰各約二百字的意見。鄭若驊在文中表示,法律制度是香港社會的支柱,而法治則是法律制度賴以成功的基石,實行法治見諸眾多方面,「法律是通過實踐而得以彰顯,但是不應該只由律師、法官和政府實踐」,重申整個社會都應該遵守和尊重法治,「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一舉一動,都是法治的明證。」  鄭若驊續指,各人都需要共同承擔責任,尊重、提倡和推動法治,以作為香港社會的基礎,認為公眾一方面必須繼續堅決捍衞和維護法治,另一方面也要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事,「切勿任意發表貶低法治,並可能對其造成損害的武斷言論。」  馬道立則指出,人們有時或會把個人對法律程序的結果的期望,與司法體系是否公正,或相關的法官是否正直聯繫起來,「這情況在近年法庭處理的一些備受關注的案件時,尤其明顯」,認為針對司法機構工作的評論要有根有據「至為重要」,「不論表面看來是褒是貶,都應當在有理可據的基礎上做出」。他強調任何對法治的無理批評,都絕不會對社會帶來任何好處。  蘇紹聰就針對法律界面對的改變作討論,指香港未來必定會面臨眾多轉變,包括全球化現象會繼續為香港帶來更多新機遇與挑戰,隨着「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規劃,以及落實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簽訂的經貿協議等社經計畫,都會為香港引進更多人才、商品、生活模式及不同文化價值。他呼籲,要放下「保守心態」,利用新的思維模式處事,找出與他人共通的共同利益,才可真真正正的「適應轉變」。21/01/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