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監署

民監署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民監署檔案1710184(國度可風民俗為最 官毀民俗亡國之源  家幸倫常道德為規 子賢孝道君子諾干)民監署倡:亡國多為暴治  實事求是:文明治國行為 
國與家同倫理。家不道男盜女娼,國不道憲歪法亂政敗官腐。引文 
2017/10/10-12:26戴耀廷:《國旗法》新演繹及《國歌法》立法 顯政府威權本質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今日於《蘋果日報》以「國旗法國歌法的威權化」為題撰文,指從執法部門處理立法會議員鄭松泰「倒插」國旗和區旗案中,對《國旗條例》的新演繹,及即將要制訂的《國歌條例》可見,政府明顯要把港人的言論自由空間進一步收窄,顯示出政權的威權本質。  戴耀廷指,在鄭松泰「倒插」國旗及區旗案中,裁判官裁定《國旗條例》第7條規定,禁止任何人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國旗或國徽」,其中「玷污」的詞義包含了「玷辱」,有「聲譽、名節及名聲受損」的含義。戴耀廷指出,裁判官認為法例原意是保護國旗的象徵意義不受侮辱,因此不須要有人通過物理接觸改變旗幟的實質狀態,亦能構成玷污。  裁判官對「玷污」演繹擴展了禁制行為範圍  戴耀廷指,按一般解釋法律原則,即在解讀法律條文時須參考其上文下理,「玷污」以外的四種行為均涉及兩種元素:一、國旗的實質狀態被改變;二、改變國旗的實質狀態客觀上令人覺得是在侮辱國旗。戴耀廷認為,裁判官現時對「玷污」的解讀,並不符合這兩個元素。  戴耀廷認為,裁判官對法例的解釋是大大擴展了罪行禁制行為的範圍,會對言論自由施加更大的限制。按照這理解,如果有人只是向國旗做出不文手勢,不須要接觸國旗,亦可能觸犯法例。  法例對言論自由限制須符合「必須」及「合符比例」原則  戴耀廷認為,裁判官忘記了香港憲制的目的還包括要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言論自由只有在必須及合乎比例的情況下才可以被限制,但現在裁判官的演繹,很大可能已超出了必須及合乎比例的限制。  按同樣邏輯國歌法可涵蓋行為範圍更闊  戴耀廷續指,若同樣的思考邏輯引伸至未來的《國歌法》,情況可能更令人憂慮,因為《國歌法》第7條中所規定奏唱國歌時,在場人員須要「舉止莊重」,不得「不尊重」國歌,字意上所能包含的範圍相較「玷污」更闊。而相較《國旗條例》,將來的《國歌條例》可能不單懲處侮辱國歌的負面行為,而是如果市民未能達到一些行為指標,例如舉止不夠「莊重」,亦可能受罰,這對言論自由的影響將會更大。
2017/10/10-13:03蔡英文「雙十」演說談兩岸關係 重申不在壓力下屈服  在台灣,總統蔡英文在雙十國慶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政府會盡全力,「捍衛台灣民主自由的價值跟生活方式」。提到兩岸關係時,強調台灣的善意不變,重申「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  已盡最大善意 努力維持兩岸基本穩定  蔡英文提到,今年是兩岸交流三十週年,兩岸由敵對走向和平,關鍵是雙方擱置政治爭議,實事求是。在她去年五月上任以來,「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我們已盡了最大的善意」。雖然兩岸因政治立場差距而有波折,但台灣亦努力維持兩岸關係的基本穩定。  她再次重申處理兩岸關係的一貫原則,「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她希望兩岸領導人共同努力,以堅定意志和最大耐心,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為可長可久的兩岸和平穩定關係,奠定基礎。  面對早前有2020年全面大陸全面以武力攻台的說法,蔡英文強調要全力強化國軍戰力,致力維護台海及區域和平穩定,但不會求戰。以加強國防來「捍衛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及台灣人民選擇未來的權利,不受影響。」  感謝前三位民選總統 不分黨派同賀國慶  蔡英文又在發言中,感謝三位前民選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及馬英九。蔡英文指,三位民選總統代表了台灣追求民主自由的不同階段,並指歷任政府想要為這塊土地奮鬥的心都是一樣。  蔡英文又向主禮台上各主要政黨主席致意,表示不分黨派,共慶中華民國生日。她亦正式邀請各政黨領袖交換意見,坐下來討論台灣國內外的各種改革。  蔡英文講話前,有各項表演活動,三軍儀仗隊和啦啦隊一同表演。台北今早下過細雨,一道彩虹跨越總統府上方,引來群眾紛紛拍照。  講話前接見外賓  蔡英文出席國慶大會講話前,先在總統府接受各國慶賀團、代表及駐台使節的祝賀。除現有邦交國領導人、使節以外,日本前農水大臣玉澤德一郎、加拿大國會眾議員布嵐倪、美國懷俄明州州長米麥特等亦有率團祝賀。  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亦提到政府會積極為台灣,尋找在國際新秩序中的位置。  蔡英文發言全文轉載
2017/10/10-16:37所謂客觀的假真理  藝術館的教育,過去十數年出現獨特的轉變,與其為人家灌輸所謂「客觀」資料,例如創作年份、創作者生平背景,潮流風格(其實也是藝術史學家的「主觀」構造),轉而結聚各種觀察和思維方式,包括一些所謂「主觀」的看法,把觀察變得更廣泛也可以更深入。紐約現代藝術館的學童教育活動,擺脫了一開始便提供「客觀資料」的方法,轉而首先查詢學童的主觀感覺,從這感覺再進一步發展,採用此方法其一原因,很多時候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亦是肯定「主觀」看法的智慧和另類分析能力的新態度。  孫女帶男友回家,婆婆見過後不開心,認為那男子不是好人。她不能客觀解釋原因,但很多時候觀察卻十分準確,可能只是男孩的衣著、舉止或說話,婆婆人生閱曆豐富,儘管未能清晰解說,但單從觀察已可得見七七八八。觀察分析有很多法門,基於觀察的視覺思維visual thinking,在藝術欣賞中佔重要位置。  其實婆婆的觀察不是主觀,而是在沒有給予具體資料時的旁敲側擊搜證,把連串相關現象的總結。威權政府的特色,是資訊封鎖。封鎖了資料,沒有這些資料的你就是主觀,不夠客觀就可以不理,誰叫你手上沒有「客觀」資料。但我們又怎能知道梁振英委託了袁國強做些什麼工作?在掩蓋了所有背後資訊後,留下的都是可見人的零碎「客觀」資料。在這樣的權力架構內,想看背後真相,唯有倚靠這些零碎資料和積聚的觀察經驗,但正如婆婆的多方觀察和判斷,也可以相當準確。當問及何以斷然拒絕同事建議不為黃之鋒等人的案申請上訴,袁國強只用說了等如沒說的「有不同意見屬正常」,而不能像個堅持法紀的人,堂堂正正的說出自己的法律觀點,這樣鬼祟的人又怎能是香港法治的捍衛者?其他人因網上恐嚇迅即被控受罰,反觀何君堯事件的回應,卻又左扭右轉,其實要說的都是大家可接受的「公然恐嚇是嚴重罪行,當然要看說話的背景和法庭的判決」,但偏偏是那唯恐得罪什麼重要人的難看面貌和含糊語調,很難令人相信這是個光明磊落,無畏懼地站出來維護司法獨立的人。  一個人的看法,可能是主觀,但當很多人都有這看法時,已不再是主觀誤解那麼簡單。過去和現在也有政權透過大型宣傳、制度上的洗腦誤導國民,令她/他們集體主觀地接受某些思想理念,但這往往需要極龐大資源。在資訊輕易轉遞的今天,除非是嚴謹控制資訊的國家,這方面的全然誤導已極困難,可誤導本身國民,也難誤導國際間的觀察。即使假設美國國會有政治歧見,也難想像權威如世界經濟論壇的大隊專家團隊,可以主觀輕悉地作出如斯重要而且戲劇化的決定,把香港的法治水平連降五級!即使沒有客觀資料,為什麼人家有這印象?為什麼只有當袁國強任律政司時國際的專家才對香港法治水平有此「主觀」看法?如果主觀是錯誤的,那麼「香港有一種歪風」這類主觀價值鮮明的說話,是否又是個嚴重的錯誤?10/10/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