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監署

民監署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民監署檔案1710201(沒藥可救偽政禍港匪幫首林鄭妖魔  港民盡義務責任承擔捍衛港府政權)民監署倡港人挺身而出  不願做奴隸也不做殖民自己的天地自己管,有法可依有律可遁。無須要政渣賣港妖魔當政!香港人有能力也有把握治理好香港。尚有人才百般超越世界、也不俗亞洲芳銘卓絕風行,有香港人在也有神州大地在。中國永遠屬歷史馳名的文明國土、以民為國,以民為最,以民為本,以民為榮;國與民願同生死共患難,這樣的統治者才稱神州君主。
2017/10/28-22:40給林鄭收買前的三點警惕和一項建議  1. 林鄭推出青年參政計劃,大手筆鼓勵年輕人加入政府當謀士。我明年四十歲,該不惑了,事情當然與我無關。自從去年辭退大學的管理工作後,復得返自然,快活似神仙,大家都知道。  2. 我其實很鼓勵年輕人在還有時間有能力受挫折的時候到大機構工作的,最好是一個每年預算不少於一億,或員工不少於一千人的地方,理由是學一下什麼叫官僚。你不用成為一個官僚,但你一輩子都不能避免和官僚打交道,知道官僚的思考和工作模式是一件畢生受用的事情。話雖如此,讓年輕人參與今屆政府,我還是十分有保留的,理由有三。  3. 第一,本屆政府不見得有任何勇氣在政改問題上有任何的追求。這等於一加入這屆政府,就要背負助桀為虐的罪名。香港的管治問題說到底是政治體制的問題,這點讀過半個學期的公共行政都會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還以為可通過加入政府改善管治,是沒讀好書。  4. 第二,本屆政府不見得是一個以講道理為施政基礎的政府。我現在搞「一地兩檢」,天天聽為政府護航的那些政客的所謂論據,竟然和政府自己提交給立法會的客量和班次預測完全相反。大家也很明白本屆政府的決策往往都只是「跟著感覺走」,毫不科學。再看看這兩天林鄭的公屋數量封頂的言論,如此對全港房屋和土地供應有翻天覆地影響的決策,竟然可以沒有經過任何研究分析或民意代表的辯論,便由行政長官隨口說出,之後又要由一眾官員解話收回。在這樣的環境為政府做謀士,只怕命都短幾年。  5. 這不是說年輕謀士提出的建議肯定都不會被接納。既然政府吸納了這班人,政治上總不能完全不理他們。最有可能發生的,是政府會選一些不會影響到既得利益的,或是他們本來就想做的建議來做,然後就大事宣傳政府起用了「年輕人的意見」。雖然年輕人有的是時間,但是否值得全職花在當花瓶之上,耗掉本來可以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的機會成本,我不敢認同。  6. 第三,我擔心這計劃更深遠的目的,未必在受邀者本身。在吳璟儁出任政治助理而蘇敬恆未能出任政治助理一事當中,不少評論看到新聞業界被馴服的未來。年輕記者本來在新聞業界就面對低薪無職升的困境,兩位前人的遭遇會否使他們更為主動地自我審查,免斷自己日後仕途?推而廣之,香港的年輕人普遍面對前無出路的苦景,現在告訴他們只要馴服於政府就可以換來高薪厚職,否則一輩子要做輸家,這會在年輕人之間製造怎樣的矛盾心情?  7. 面對這些挑戰,我想在這兒提一項建議。我希望大家都出一分力,幫幫手,讓不願被馴服的年輕人不怕前無去路。我懷疑現在香港最需要的,就是《英雄本色》中的「聯合的士公司」,分別在於電影中的堅叔專門為釋囚提供工作,香港現在則需要有組織地一起為年輕政治犯提供生活保障。記得二十年前當大學生的時候訪問澳門,當地民主派議員吳國昌說「在澳門,只要有人來我這兒做義工,明天就會失去原來的工作」。今天的香港,已經距離不遠,我們要做好準備。  8. 所以,我想借用劉鳴煒的呼籲,叫大家少去次日本旅行,換少次手提電話。省下來的錢不是用來買樓,反正遠遠不夠,而是用來捐給那些在社區中搞本土研究和公民參與的蚊型組織,讓他們請多幾個很可能已不能回到主流機構工作的年青人做事。林鄭出價月薪九萬,民間機構肯定沒法跟得上,但這更突顯了我們要主動一點,搶在政府全面掌控整個社會之前,撐起「體制外的經濟」,為不願意被馴服的年輕人留一條活路。

2017/10/27-11:54林鄭月娥如何輕重倒置和出賣港人  特首林鄭月娥不時為自己解嘲,強調未來五年不再沾手政制改革,是刻意避過政治紛爭和衝突,以便致力改善社會民生。但為政者不追究問題因由,只求迴避矛盾,便注定如林鄭首份施政報告那樣,表面上改善措施多多,實際上却滿紙是言不及義,焦點錯置,為香港帶來更多的困擾。  林鄭口說珍重香港核心價值,維護人權法治、廉潔政府、包容開放、言論及新聞自由,只是政治作態,一派空言。面對政治檢控不絕,前特首梁振英收受UGL利益一案不了了之,公民自由權利日漸收緊,她根本孰視無睹,一切若無其事。  她強調香港司法機構獨立自主,卻偏偏看不到,最破壞司法獨立的,正是她不敢稍有微言的人大常委會釋法。對於專家建議法律援助署擺脫行政機關管轄,她却反其道而行,決定把法援署由民政事務局撥歸政務司司長辦公室麾下,使權力核心可以更直接駕御該部門。  由此可見,林鄭追求的目標不能說不高尚,手法卻是荒腔走板,不敢恭維。正如她一面說用人唯才,以示與梁振英有別,但她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負責檢討土地開發策略,卻排斥反對政府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的專家參加。  她又說要減少跨代貧窮,但卻組成“兒童事務委員會”去負責此事,並設立兒童基金,協助基層兒童提升動力、增強自信及規劃未來。這彷彿是說,跨代貧窮只是個兒童問題,是他們欠缺自信和動力所致,跟加深貧富懸殊、使下一代陷於萬劫不復的社會制度和政府政策無關。事實是,社會制度造成跨代貧窮,但它的受害人,在林鄭眼中,竟反過來成了跨代貧窮的原因。特區政府高層的自欺欺人,敷衍塞責,莫過如此,而“兒童事務委員會”未開始工作,早已注定失敗。  培育人才方面,林鄭同樣是重點錯置。貫穿整份施政報告,她經常標榜創意、創新對香港未來的重要,但香港中小學教育向來了無創意,從不重視因材施教、快樂學習和個性獨立,而新高中學制更是一試定生死,學生考試壓力更是變本加厲。  不過,在林鄭的教育藍圖中,政府着眼的八大項目,並不包括改革中小學制度。政府寧願花費120億元給大學興建宿舍,收容主要來自大陸的所謂國際學生,但對於中小學除了提供冷氣電費和維修保養費津貼,和加強愛國教育,再沒有具體承諾可言。可見,她與不少高官一樣,自己子女在國際或海外學校接受注重關顧全人發展和個別需要的小班教學,卻毫不在意去改變以操練考試為本的本地填鴨式教育。  整體而言,她的民生改善措施只是虛張聲勢,不時嗓門放大,但不僅不見實效,更走入歧途。簡單如用強積金去對沖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的錯誤做法,林鄭不但沒有站穩立場,保護勞工應有權益,卻竟然慷納稅人之慨,用市民的金錢補貼私人企業,為無良僱主埋單,根本是出賣港人利益。  又如房屋政策,同樣是荒謬透頂。比起五年前,香港樓價升高五成,但林鄭的房屋政策依然是不變應萬變,要求市民自置物業,解決住屋需要。她認為樓價太高不要緊,政府可以為不同收入階層推出比市價為低而品位不同的樓宇。收入較高的一群可購買首次置業單位,而公屋租戶則可買比居屋更低廉的“綠置居”。過去由公屋到居屋,再由居屋到私樓的兩條置業階梯,如今再加多兩條,力保樓市於不墜。  林鄭不正視樓價已經超出絕大部份香港人的購買能力,反以此為不可改變的現實,使每家每户的住樓需要變成置業能力的問題,而政府為市民提供住所的責任,也就推得一乾二凈。當私人物業市場價格繼續上揚,每個置業階梯只會使不同階層的住房支出不斷上升,其他生活開支則不斷壓縮,真正受惠的只有私人物業市場和政府,前者有更大的承托力,而後者對公共房屋的財政承擔則大為減少。  走到這一步,林鄭所謂改善民生,不僅僅是徒具空言,坐視問題而無所用心,或者問題失焦,對策輕重倒置,而更是官商合流,各取所需,卻不惜損人利己、背棄責任的禮義廉表現。29/10/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