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監署

民監署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民監署檔案1805094(無識天然常理 何堪天下不亂 當今無道  不就實事求是 何來文明法治 流氓當權)毀歷史弊事實盜賊心

2018/5/5-15:32暗淡的中國心--拿什麼來愛你【文:李華;作者自我介紹:曾任職中國政府機關,因言獲罪流亡海外,著有《自由的遠方》】「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先,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這是當年香港知名歌星張明敏先生的一首國語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在1984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後,紅遍中國大江南北。當時的中國人第一次知道香港除了有突破禁忌的電影和動聽的流行音樂,還有著一顆眷永的赤子之心。  今天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已經二十又一年,香港特首也經歷了五任,已經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人,依然有著當年拳拳的中國心嗎?  從中華的棄兒,到日不落的養子  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正式脫離中國投入了日不落帝國的懷抱。雖然這不是當年香港人所希望的結局,但是在無情的生母和強悍的後媽面前,他們沒有辦法,只能選擇妥協。  古人云: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香港沒有被中國拋棄之前,在顢頇的滿清政府統治下,可能一直會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每次遇上改朝換代,還要經歷攻城掠地的血腥殺戮。離開中國也許是某種意義上的因禍得福。  其實當初的香港地瘠山多,真不適合做一個殖民地。 根據Jan Morris所著的 《香港1840-1997 ,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 一書中引用1844年庫政司馬丁及第九十八軍團陸軍中尉布萊吉曼所語:「對英國而言,香港之割讓是一項令人不悅之戰利品,這是一塊細小、荒蕪、不衛生、無價值及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因為更不衛生,而且離英國更遠。」  當時的日不落帝國對待香港也和其他殖民地不一樣,首任總督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準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與其說日不落帝國對香港的殖民,不如說是治理更合適。彼時的英國人看到了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未來的發展潛力,才選擇來這裏經營建設,讓香港成為了後來著名的轉口港。  此後的香港雖然割讓給了日不落帝國,但是香港和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是那麼容易剪斷。香港最早的居民來自廣東、福建沿海,太平天國時期,大量中國華南地區難民湧入香港躲避戰亂。到了滿清末年,香港還成為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策動中國革命的海外前進基地。 民國肇建後,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混戰,香港卻能獨善其身,成為中國人的避風港。1949年在國共內戰中失利的蔣介石政權敗退台灣,一部分人逃到了香港,香港還一度成為國共冷戰的前線。1950年代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政治運動此起彼伏,百姓民不聊生,廣東、福建等地的人民拼死大逃港。據保守估計,單廣東一省就有超過二百萬人。  香港這一百年裏,除了二戰期間短暫地被日本佔領,大部分時間遠離戰火,這難道不要感謝英國人為中華大地留下一塊遠離紛擾的世外桃源嗎?  中國人非常善於打天下,但是在治理現代國家上顯然心有餘而力不足。近代以來,中國在國際上頗負盛名的城市,其實都離不開外國人的治理,上海的英法租界、青島的德租界如此,甚至日本扶植建立的偽滿洲國盛京(今長春)也曾經輝煌過。香港能成為東方明珠、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在英國人的治理下才獲此殊榮。也許劉曉波先生的「三百年殖民論」過於傷害中國人的自尊,但是自古以來忠言逆耳,中國人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缺了什麽。  以前窮苦人家生的孩子多了,自己養不下去,最後會疼痛割愛送給經濟好的人家撫養,親生父母還會和養父母立下字據,表示今後永不和孩子見面。就算將來有一天因緣際會,生父母和孩子相認,孩子要跟誰,不應該再由生父母和養父母來決定,而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香港從1842以後就是中國的棄子,日不落的養子,1997年後香港跟誰,也不應該是由中國和英國來決定,而應該是由所有香港人來選擇。暗淡的中國心,迷茫的香港人  說香港人沒有中國心,估計有些香港人都會不服氣,因為香港和中國有著太多的連接,香港的文化來源於中國,幾乎每個香港人在中國都著或遠或近的親朋關係,這一點廣東人應該最有發言權。  香港割讓給英國的這一百年裏,香港人並沒有置身於中國事務之外,他們一直關心支持著中國的發展。從當年支持革命黨人推翻滿清,援助中國抗日,接納逃港難民,以及改革開放後到中國投資建設,每一次香港人都沒有缺席。每當中國發生重大的天災人禍,香港人給予中國的援助最多、最及時。  但是這些年來,兩地的同胞情誼日漸淡薄,隔閡越來越深。  經濟上,隨著當年港澳自由行的開放,大量中國旅客到香港旅遊消費。由於香港的商品在質量和價格上相比於中國都有優勢,吸引很多中國人充當水客從深港間搬運商品,造成香港當地的奶粉等生活物資的短缺。還有些人貪圖香港的公民待遇,鑽法律空子,利用旅遊赴港產子,衍生出「雙非」問題。加上很多中國人到香港旅遊時不拘小節,沒有公德心,令香港人詬病,被稱之為蝗蟲。 政治上,香港的自由度屢創新低。香港人對中港政府的不滿越來越加劇,他們走上街頭,發起了爭取自由、捍衛民主的反國教運動和雨傘革命。但是香港人的呼聲並沒有讓傲慢的中港政府停下腳步去反思,相反讓他們更加信奉"槍桿子裏出政權,威嚇下保政權"。當有人在公共場合噓國歌,他們迅速地制定了《國歌法》;當有人被認定侮辱了他們的英雄烈士,他們又及時地制定了《英雄烈士保護法》。他們所做的這些並不為了維護法制,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最基本的契約精神。  根據當年滿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三個條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永久割讓給英國,新界租借99年。到了1997年,中國雖然已經換了兩個政權,但是英國依然根據當年的文件精神,將包括新界在內的整個香港主權移交給了以中共為代表的中國政府,充分地體現了英國人重視法制和契約的精神。反觀中國政府,雖然於1984年和英國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但是到了2017年,中國的外交部發言人竟大言不慚那地說:「《中英聯合聲明》作為一個歷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對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政府的管理也不具備任何約束力。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沒有任何權利。」聽了這樣前後言行不一的表述,怎麽能讓香港人安心呢?「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在中國政府眼裏恐怕是他們當年統戰的伎倆罷了。  文化上, 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曾經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香港的文化雖然來源於中國,但是到了今天已經有了系統的體系,顯著的不同,香港人所說的粵語和中國推行的普通話都是漢語的一級方言,粵語還有自己獨特的書寫方式。如果一個不會講粵語的中國人和一個不會講普通話的香港人見了面,恐怕會像遇到外國人一樣用英語交流。其實這樣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香港人掌握普通話的水平比我們印象中要好很多。  但是在中國大一統的思維裏,「書不同文,車不同軌」,其心必異。所以香港迴歸中國後,中港政府大力推廣普通話,加強香港人對祖國的認同。多學習一種語言對香港人來說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們擔心自己的母語文化受到打壓,還害怕中國政府通過推行普通話來灌輸中國的價值觀,損害香港的自由,現在看來這種擔憂是有必要的。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今天的香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應該不為過。在當年中國人的眼中,香港是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地方,還記得電影《打蛇》裏的最後一個片斷:當歷經千辛萬苦從中國偷渡到香港的農民,來到他夢寐以求的鑽石山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這不過是一座和他家鄉無異的普通山峰。  如今香港地少人多的現況,讓安居樂業成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加上近年來,很多中國富人到港炒房,讓香港的房價成為天文數字,而香港人的收入增長卻沒有同步,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逃離這個令人窒息的籠屋和棺材板,很多人感嘆:今天的香港已經不香了。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今天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懷念當年的港英政府,甚至鼓吹港獨,並不是一些中國人眼中的被殖民思想,而是因為他們對現狀的深深不滿,他們沒有想到有一天真正做了中國人,會讓他們如此失望,所以那顆中國心漸漸暗淡了,今天他們很迷茫。  中國,你沒有權利指責香港,因為他是你曾經的棄子,如果你還想讓他的中國心豐滿,請從今天開始善待他。06/05/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