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監署

民監署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876民監署檔案1907126(警察到底是香港政府的還是鄭月娥的)
偽特首的黑警察,持反動政權成黑勢力賣港的惡霸行為追究責任。
2019/7/8-14:23立場訊:視人民如草芥,視權勢如命根  無視社會巨大的負能量,只管保住自己權位和黨羽的面子,不惜加大對抗的憎恨和憤怒,加深反對者內外的傷痕,甚至可能期望加強打壓招來失控的反撲,扭轉輿論形勢,鎮壓異己時有更多市民支持,這便是林鄭經過認真反思和反省後的所作所為。  七月七日晚香港警察觸犯一系列警察通例,拒絕展示委任證和警員編號,阻止記者採訪,粗暴對待並無衝擊警方防線、甚或準備離開的示威者,連路過的市民都不放過。在社交媒體裡,充塞有關警察暴戾行為的描寫、相片和短片。但別以為全出自示威者之手,立場偏頗不可信,筆者不少學者和記者朋友,在不同位置、視點目睹衝突發生的經過,事後都得出警方濫用暴力的結論。這些目擊者的證供,是不能用一句「徇私」、「太主觀」或「非理性」便加以否定的。  林鄭縱容警隊作惡,有其個人的政治需要和考慮。林鄭龜縮多天,一出來便與 4 個警察協會的代表會面,並公開合照;立法會清場後,林鄭凌晨 4 時,在李家超和盧偉聰陪同下於警察總部見記者;這些敏感時刻,給予她實質和心理支持的,就只有槍桿子。這也難怪,張建宗出名縮骨卸膊,怎靠得住?行會成員呢,葉劉這邉廂批評林鄭是個笑話,只在意同支持者溝通,政府連「發言人」都沒有;那邉廂,田北俊又呼籲黨友張宇人辭任行會成員。林鄭可謂去到眾叛親離的地步,就像那些快倒台的獨裁者一樣,靠軍方支持來吊命。作為香港特首,無法隨便出動解放軍,唯有倚重警隊來對付 Be Water 的示威群眾。  由於是管治者的靠山,警隊濫權也有政府包庇,不用擔心被調查/檢控,所以越來越肆無忌憚,一心維護政權,不需要顧慮武力使用的正當性。除了在前線使用過度武力,搜捕示威者時,亦擺出要追到天腳底的姿態,以挽回警總被圍而受損的顏面。警隊只考慮所謂治安問題,政府又不重視公正公道、市民的福祉和身心健康,遂採用強硬手段,全方位捉拿和打擊示威者,務求盡快回復社會秩序(在不少示威者眼中,回復所謂秩序,等於令人感絕望的遊戲規則和社會環境維持不變),將功贖罪,希望中共領導層再給一次機會予林鄭。  林鄭只關心自己的權位,完全沒有把四個以死控訴政府的殉道者放在心上,但香港市民不會輕易忘記她/他們。不少示威者的情緒受她/他們的犧牲影響,而這些示威者的言行,又進一步影響其身邉親友(早前有示威者企跳,是一個危險信號)。情感和義理互相扣連,使反送中抗爭所引發的反政府浪潮,變得前所未有地複雜多變。可恨是政府不單聽不到市民的心聲,還要製造白色恐怖,完全意識不到事情可以在短時間內惡化到無法收拾。再一次說明政府視反對者/年輕人為麻煩,除之而後快,從沒有反躬自省,更不會代入異見者的處境,了解其難處。所謂「你死你賤,總之唔好搞到我」。  但現實似乎顯示,習近平不希望港府血腥鎮壓示威者,令國際局勢不穏,觸動美國神經,損害香港的特殊戰略地位。林鄭推送中條例,搞出個大頭佛,北京政府已非常不高興。現在行鐵腕政策,萬一造成巨大的社會(心理)危機和人命損失,因自己目光短淺而誤大事,壞了習近平的強國夢,林鄭妳自問擔當得起?

2019/7/7-9:51立場訊:一場轉移視線、模糊焦點的議題操作大戲,正在熱烈上演一場轉移視線、模糊焦點的議題操作大戲,正在熱烈上演。  先是7月1日,林鄭在慶回歸酒會,無緣無故提出要和各界「對話」(謎之聲:邊個話要同你對話?),之後隨即個別約見大專院校學生會;各宗教界人士、大學校長在和林鄭密會後,亦隊形一致,先後發聲明,提出政府應和群眾「對話」,再有一大批看似是社會賢達或「中間人」的物體,以至部份傳媒的社評,提出政府應「放下身段」對話云云。  一時間,是否「對話」彷彿成為了政府是否回應群眾訴求的指標,但先等等,群眾從來有要求過和政府「對話」嗎?  從來沒有。  而所謂對話談判,前提是雙方有妥協空間,但民間的五大訴求非常直接,「yes or no」,當政府對民間的訴求寸步不讓,對話又有何意義?  政府的輿論戰,當然不止「對話」這招,還有突然被推上台的「通識教育爭議」,完全是無風起浪,由梁美芬、董建華等人唱黑臉,狠批通識教育是令青年「激進」的成因,再由教育局和羅范椒芬唱白臉,為通識科護航;我無寫錯你無睇錯,是羅范椒芬和董建華互唱反調,難道羅范會突然良心發現要講「公道說話」?當然不是,他們只是唱黑白臉,令本來無爭議的「通識科」變成輿論重點。  也別忘記,一眾「官員下台」的「風聲」,早在六月中左右,已經「有傳」鄭若驊掛冠求去,之後近日陸續傳出「湯家驊賣樓」這些花邊,還有李家超可能下台之類的傳說;還有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等所謂「中間人」出來講「人話」,要求政府重啟政改云云云云。  以上,綜合就是要營造一種「政府軟化」、「願意溝通」、「管治體制內部矛盾」的假象,加上大量的資訊令不是太關心的群眾飽和,但事實上全部都只是口講口賠,若將這些花招和煙幕拆開,核心是甚麼?  參考7月5日張建宗見記者,對於民間五大訴求的回應:「行政長官較早前就政府的立場很清晰說了,所謂五個訴求,我不再重複政府立場,大家也已很清晰。」  答到費事,換言之,由6月15日林鄭宣布「暫緩」至今,足足三個星期,經歷過兩次大遊行、衝擊立法會以至大量較零散的示威行動,再多了三條人命的血債,政府除了搞公關,依舊寸步不讓。  這些花招,對運動核心參與者當然不會有效果,但政府的目標受眾不是這群人,而是中間游離的花生友,這批人的特質是,堅信只要政府作出「讓步」的姿態,群眾就應該感恩戴德,不要再搞事;這批人亦容易因為「新聞」淡忘「舊聞」。  而對於堅實的運動參與者,政府玩的是另一套:狠狠往死裡打,製造恐慌。  這從警方拘捕的手法可見端倪,例如在其中一輪的大抓捕中,拘捕了違反「航空令」的人,即違法使用航拍機;又例如「警員起底案」,再次搬出已被廢武功的「不誠實使用電腦」、單方面擴大「私隱條例」的打擊面,拋出「未經同意公開個人資料就是刑事罪行」這種賅人聽聞的說法,又拒絕詳細解釋;又又例如「貨van司機案」指哮喘藥為毒藥,將最無反抗能力的「畫家」急急提堂等等…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警方的手法就是能抓的、能找到罪名的,再細微的罪名都告,那怕是否「告得入」,必定先往死裡打,而且專挑最脆弱的先開刀。  綜合這種一手硬、一手軟的做法,政府分化群眾製造恐慌的意圖,昭然若揭;另一個不得不防的,是在運動開始走下坡的同時,一些不和諧的音調又再適時地出現,例如「民主黨」密會張建宗的假消息(實為民主派全體代表),又例如在運動較早期,空穴來風發放的「提放左膠」警告等等,是否熟口熟面?  無可否認,運動走到瓶頸甚至無可避免地下滑,局面愈來愈有走向五年前那場運動中後期的徵兆,但不同的是,這次社會已經背負了血的代價,退無可退,還望在運動中履履創造新路向的新一代,能突破過去的局限、還望不要重蹈覆轍,還望人心不死。08/07/2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